Quantcast
Channel: 書與人
Browsing all 3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港漂十味》

    讀了呂大樂編的《港漂十味》,很有意思。本書是十位來自內地移居香港的人士的個人感受文章結集,頗能反映作為新移民的想法和憂慮,相信有助讀者了解內地新移民的心態。...

View Article


陳君葆

《陳君葆傳》不能帶著讀傳奇的心情去讀,因為陳君葆雖然在學術圈子有點名氣,但沒有很多曲折離奇的經歷,可以說是一生平淡無奇,未見石破天驚的壯舉。他的經歷其實是上一代香港雖非土生,卻是土長的知識份子的生活見證。 陳君葆在中山鄉下出生,幼時跟父親來港上學,皇仁書院唸中學再升讀香港大學,然後留校任教,當了馮平山圖書館的館長。這分經歷看來很自然,沒有意料之外。...

View Article


大國海盜

《大國海盜》這本書是對明、清年時代,活躍在東海和南中國海一帶的中國海盜活動的全新解讀。作者雪珥是澳大利亞華人,自我介紹是職業商人,非職業歷史拓荒者。他捨棄傳統學術文章那種羅列大量學術考據和陳列資料的寫法,轉而以充滿個人感情的筆觸,試圖寫出一部近五百年華人海外殖民的悲歌,文字感情洋溢,可讀性甚高。...

View Article

大英帝國的興衰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帝國 – 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視》(Empire: The Rise &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對大英帝國及殖民主義的興起與沒落分析清楚,值得一讀。...

View Article

香港書展 2013

我一向對香港書展的評價不高,雖然說入場人數之眾已經成為世界紀錄,參展商數量也不住上升,場地空間幾經擴建後仍嫌不足,但基本上只是一個圖書大賣場,本質上不外純粹是個吸引人流的書市,既表現不出本地出版商的視野,也顯示不了讀者的閱讀品味。好處是人多勢眾熱熱鬧鬧,壞處是缺乏特色如過眼雲煙。...

View Article


澳門土生葡人

    在今年香港書展展場內賣了多種研究澳門土生葡人的書,其中篇幅最長的,是李長森著:《明清時期澳門土生族群的形成,發展與變遷》。李長森是澳門科技大學教授,本書是根據他的博士論文改寫成的,500頁50萬字,內容詳盡,資料豐富,很具參考價值。...

View Article

再談澳門土生葡人

    既然談到澳門土生葡人,這裡再多介紹兩種有關的圖書,一是賈淵、陸凌梭合著的《颱風之鄉 – 澳門土生族群動態》,另一是霍志釗著《澳門土生葡人的宗教信仰》。前書從葡文翻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後者才出版五年,是澳門回歸後的研究。...

View Article

大三巴滄桑

   澳門政府文化局跟北京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近年出版了一系列澳門文化叢書,選題十分豐富。剛看完這個系列中,戚印平著《澳門聖保祿學院研究》,頗能把澳門聖保祿學院的來龍去脈,財政來源和建校的人事糾紛說個一清二楚。   聖保祿學院的遺址,便是今天的澳門旅遊熱門景點大三巴牌坊,「三巴」是聖保祿的葡文譯音,當時澳門居民把聖保祿學院稱為「三巴廟」或「三巴寺」。   澳門聖保祿學院(University...

View Article


大三巴研究

  如果對有關澳門聖保祿學院的研究有興趣,不妨一讀2004年由澳門文化局和三藩市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出版的 《Religion & Culture,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ommemorating the Fourth Centenary of the University College of St....

View Article


「楊慕琦計劃」重溫

   剛讀完曾銳生的《被擱置的民主》(Steve Tsang: Democracy Shelved),覺得甚有得益,本書把上世紀四十年代下半葉,由英國方面開始提出,到五十年代早期正式宣告擱置的開放香港政制,引入普選元素,逐漸「還政于民」的「楊慕琦計劃」的來龍去脈,討論期間的爭端、四、五十年代時代大局演變、以及後來政改的發展及社會反應都摸到一清二楚,有助讀者撥開迷霧,認識歷史真相。...

View Article

費正清

   剛看完費正清的《中國回憶錄》(China Bound, a Fifty-Year Memoir)的中譯,這是作者在1983年出版的舊作,卻要到2013年才出版中文譯本,遲了30年。台灣一向把這位國際知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漢學家和歷史學家視作親中共分子,但看來他的地位要等好幾十年才得到中國大陸肯定。...

View Article

香港的地名

      承蒙朋友推薦,看了饒玖才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冊三百多頁,下冊四百多頁,合起來八百多頁,是名副其實的「鉅著」了。   可以看出作者為了寫這套書化了不少功夫去搜查資料,從各種途徑中翻查香港歷史,找出市區不少街道名稱的出處,確實得來不易,令讀者趣味大增。...

View Article

客家神話

...

View Article


古蒼梧的《舊箋》

                     古蒼梧的《舊箋》是一本具野心的作品,作者大膽嚐試把兩種相異的體裁:文學創作及社會歷史敘述結合起來,通過一系列的舊信箋,向讀者展示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群熱愛文學、藝術和思想的大學生的生活面貌。...

View Article

對「樓上書店」的回顧和觀察

早期的「樓上書店」 跟我同年紀的一代,都不時懷念伴著我們成長的「樓上書店」。我們那時剛上大學,閒來不時去旺角訪第一代的「樓上書店」,像龍門書店、實用書局、環球書局等,購買台版的文史哲圖書,和因「文化大革命」內地停止出版的同類圖書。遇到有一定市場又是絕版的書,他 們會提供翻印版代替。...

View Article


黄霑與喇沙書院

  近日得讀李雪盧著《黄霑呢條友》(黄霑這個人),內容雖然寫幾年前逝世的香港一代粵語流行歌曲歌辭創作鬼才黄霑的生平逸事,但因作者李雪盧年紀與黄霑相若,同屬香港廣告界出身,在無線電視工作期間兩人往來甚密,故書中寫出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發展的一些觀察,更觸及香港廣告、電視電影、流行歌曲圈子內不少人際關係和現象,對側面的香港社會增加不少感性知識,確實屬難得之作,值得細讀。...

View Article

葉靈鳳寫張保仔

  近日讀了葉靈鳳著的《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對張保仔傳說的認識加深了很多。中華書局在2011年出版了一套五冊的《葉靈鳳香港史系列》,本書是其中一冊,作者原署名葉林豐,新版才改回葉靈鳳。 《葉靈鳳香港史系列》中的文章,都是在香港報紙發表的掌故,他寫文章目的應該是為稻糧謀式筆耕,讀者對像是一般市民,但他文章並不草率,而是博覽群書,翻查大量資料才下筆,讀來文字細膩,很具歷史感。...

View Article


江獻珠

  前幾天閱報,得悉香港著名食家江獻珠離世的消息,有點惆悵,畢竟一直認識江獻珠,間中同枱吃飯,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前幾個月聽說她和陳天機教授要回美國長住,豈料還未成行便已逝去。...

View Article

「友聯」的前因後果

 由中文大學退休的盧瑋鑾教授(小思),和仍在浸會大學任教的熊志琴博士合作,投放超過十年時間,遍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壇及文化界前輩,收集口述歷史紀錄成書的《香港文化眾聲道》出版,確實為對該段歷史感到興趣的讀者開了眼界,讓讀者了解有關的歷史,時代背景和當事人的內心想法。正如書前介紹,這套書的目的是真實地呈現數十年來香港的文化、政治與歷史的互動,如能成功,頗值得作者的一番苦心。...

View Article

為「大牌檔」正名

  近年來香港市民特別著意尋找貨真價實,真正在源出香港的生活傳統,希望向聯合國申報,列入為世界非物質文明項目。其實在芸芸生活傳統中,在街邊經營熟食的固定攤檔小販,我們習慣叫作「大牌檔」的飲食去處,最屬當之無愧。相信絕大多數香港市民都曾經光顧過「大牌檔」,不少遊客更視之為香港城市特色,其他城市少見的獨特風景。...

View Article
Browsing all 3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